【從消失的影子到嗲嗲豬】4 年半馴化驚青貓的陪伴
- Patrick Wong
- Aug 21
- 4 min read

從「消失」開始的關係
領養第一天,你滿心歡喜地準備好新窩、玩具和零食,幻想着貓咪會馬上蹦到你懷裏。但現實卻完全不同 —— 牠對你不瞅不睬,留下你和滿地的玩具大眼瞪小眼。這不是無情,而是典型「驚青貓」的開場戲。
對這類高度敏感的貓咪來說,門鐘聲、吸塵機聲,甚至是主人的說話聲,都足以觸發「逃生模式」。驚青不是缺陷,而是牠們獨有的生存哲學。要與這種性格的貓咪建立關係,需要時間、耐性,以及長期的陪伴。
驚青的成因:為何有些貓特別「小心眼」?
1. 先天敏感
有些貓天生神經更細密,對聲音、光影和動作都特別敏感。對牠們而言,世界就像一個永遠充滿驚嚇的遊樂場。
2. 幼貓期經驗不足
幼貓時期是建立安全感和社交能力的黃金時間。如果缺乏與人或環境的接觸,成年後就容易演變成高度警惕。
3. 環境變化
搬屋、添置家具、家庭成員改變,都可能讓敏感的貓失去安全感。
4. 習慣強化
每一次「驚嚇 → 逃跑 → 躲藏」的循環,都在告訴牠:「逃避才是最安全的答案」。於是,這種行為就被不斷加深。
可以把驚青貓想像成一個「永遠調到最敏感」的警報系統:風吹草動,馬上打響警鐘。
驚青貓的十個典型行為
床底或衣櫃長駐:陌生聲音一出現,馬上匿埋。
眼神時刻警戒:眼仔碌碌,永遠在監察滿屋。
進食前偵查:四圍巡視,確認安全才肯低頭吃。
突如其來的逃跑:主人一聲咳嗽,牠就消失無蹤。
如廁中斷:上廁所途中被嚇到,即刻逃走,留下「未完成的任務」。
拒絕見客:親友來訪,牠要隔幾日才再出現。
吸塵機等於世界末日:一聽到聲音就狂奔。
對新物件保持距離:要觀察很久,才敢靠近一步。
夜間巡邏:半夜悄悄出來巡視,行兩步停三步。
被自己嚇到:不小心碰到櫃門,自己也會嚇得彈起。
這些行為或許讓主人哭笑不得,但對貓來說,卻是牠最真實的安全機制。
主人能做的四大陪伴策略
1. 營造安全空間
準備高處、貓洞或紙箱作為「避難所」。
讓牠知道隨時都有退路。
千萬不要硬拉出來,否則只會破壞信任。
2. 溫和互動
以逗貓棒引導,或用零食吸引。
給牠空間,讓牠主動靠近。
切記:互動的節奏要由牠決定。
3. 穩定的生活節奏
餵食時間盡量固定。
避免大幅度的環境改動。
平時播放輕音樂,幫助舒緩。
4. 正向強化
每一點小勇敢都值得獎勵。
例如踏出房門一步,就給予零食。
慢慢讓牠明白:「勇敢是安全而有回報的」。
四年半的心路歷程
剛領養時,第一幕就是牠蜷縮在角落,不論怎樣呼喚也不動。夜深人靜時,才會悄悄吃一點東西。
那時候,每一天都是耐性的考驗:
你會靜靜坐在床邊,用溫柔的聲音與牠說話;
偶爾在床底放些零食,卻常常只見到第二天消失的食物,而不見到貓影;
用逗貓棒玩一小時,牠可能只肯伸爪兩下。
但每一次小突破,都是巨大的安慰。
第 3 個月:牠開始願意在半夜和你玩,雖然任何聲音仍會令牠逃走。
第 1 年:牠會在固定時間自己走出來吃飯,之後又會躲在房裡。
第 2 年:牠能接受短暫撫摸,會在沙發旁邊打盹。
第 3 年:牠開始主動靠近,甚至在你身邊小睡。
第 4.5 年:牠已經變成一隻「嗲嗲豬」—— 會翻肚討摸,睡前要黏在你身邊,當初的床底影子,徹底消失了。
這段漫長的時間,沒有任何捷徑,只有陪伴。信任就是這樣,一點一滴累積而成。
寵主的小工具箱
行為日誌:記錄哪些聲音或情境最容易觸發驚青。
短片紀錄:幫助自己觀察進展,也方便日後回顧。
獎勵零食:準備牠最喜歡的小零食,專門用來強化勇敢行為。
這些方法不需嚴格執行,但會幫助主人更清晰地理解愛貓的心思。
嗲嗲豬的誕生
驚青貓是需要更多理解和包容。牠們用「過度警覺」保護自己,但當牠終於放下戒備,展示依賴的一刻,會比任何事情都更讓人感動。
在那些安靜的歲月裡,我逐漸體會到一件事 —— 細節觀察對貓咪健康很重要。一次突如其來的咳嗽、一頓未動的餐點、或是一夜頻繁走動,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變化,其實都可能是身體狀況的早期信號。
CHŪPETTO 便是希望將這些日常紀錄轉化為科學化的監察工具,協助主人更早發現潛在問題,守護毛孩的長遠健康。
四年半,把床底的影子,變成如今翻肚撒嬌的嗲嗲豬。這就是陪伴的力量:
信任,不是奇蹟,而是日復一日的愛與等待。接受牠的驚青,才能收穫牠最真摯的依賴。
Comments